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交流互鉴成就了文化丰碑

2020-11-03 15:11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7470

由清华大学文化经济学院和清华大学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主办的清华大学文化艺术报告厅揭幕。故宫博物院主席王旭东作为第一位演讲者,当场向师生描述了敦煌和故宫的历史文化内涵,主题是"敦煌与不同势力打造的文化纪念碑"。同时,他也分享了自己在两座文化宫工作的感受。我们的记者邀请王旭东主席回答读者感兴趣的有关问题。


民间权力与国家意志


记者:您演讲的主题是"敦煌与故宫--不同势力共同打造的文化纪念碑",您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背景下,敦煌和皇宫的独特意义是什么?

王旭东:我在敦煌工作了28年,去年4月来到故宫博物院。作为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我幸运地为这两座文化宫殿的保护服务。1961年,敦煌莫高窟和故宫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7年成为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它们是中国文化中最璀璨的珍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人们来到敦煌,总会惊叹莫高窟的伟大,在1700米的崖壁上开凿有735个洞窟,其中492个洞窟有精美的壁画和彩塑。而更让人惊奇的是,这样一个文化艺术宝库,为什么会诞生在荒凉寂静的大漠戈壁之中?莫高窟的产生,与丝绸之路有着紧密的联系。公元前2世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之后,汉王朝在西北大漠设敦煌郡,修筑长城,建阳关、玉门关。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汉文化与西方世界沟通的咽喉要道。经过几百年中原文化的积淀,敦煌做好了迎接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的准备。公元366年,莫高窟诞生了。持续1000多年的开窟、造像、绘画,创造了恢弘灿烂的佛教艺术瑰宝。在莫高窟可以看到多种形制的洞窟、不同风格的彩塑和内容丰富的壁画,它们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历程和佛教艺术的演变,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先驱。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不仅表现了不同时代佛教的主题,更生动呈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莫高窟是"墙壁上的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古代生活的无比珍贵的资料。在一些壁画中可以看到不同时代供养人的形象,他们来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身份,却因为共同的信仰在这里开窟造像。由于丝路文化交流和民间信仰的力量,才有了这个沙漠中的文化奇观。


故宫作为明清皇家宫殿,它的营建是国家意志的体现。紫禁城的整体建筑格局沿袭了2000多年前《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建筑思想和历代皇城的建筑规范,各个建筑的规模、形制代表着不同的等级,彰显礼仪与制度。紫禁城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每一个细节都包含着不同意蕴的文化元素,让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比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三大殿的名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和文化"。交泰殿里的匾额"无为而治",表达了道家的治国智慧。紫禁城建成于600年前,但它的历史积淀绝不只是600年,而是要悠久深厚得多。除了拥有壮美的古建筑群,故宫还收藏了海量的珍贵文物。故宫186万多件藏品中,既有历代皇家的收藏承袭,也有清宫从民间征集的珍品,还有宫廷制作的礼仪和生活用品、大量的君臣作品以及明清编撰书籍和明清档案。这些藏品包罗万象,汇集了我们传统文化的精粹。故宫这座文化宝库的形成,主要来自国家力量的推动,但它不只是体现皇家的意志,更是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的故宫堪称厚重而又博大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承载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汇聚地。

多元文化交流与相互学习


记者:敦煌和故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驱动力和文化创造路径,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吗?


1925 年 10 月 10 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故宫改为对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是一个重大的变化。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争时期,故宫进行了历时 10 多年、南下万里的文物大迁徙。沿途军队保管、清点、护送文物 1.9 万余箱。最后,他们没有一个丢失,保留了我们国家的文化宝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故宫和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继承和利用已迈上新台阶,取得了许多历史性成果。在新时期,两大世界文化遗产肩负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使命。要把故宫、敦煌的文物、数字资源和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文艺作品。要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蕴含多元文化价值,走进当代人的生活,焕发新的光彩。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物价值的挖掘和传播,也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故宫博物院与敦煌研究院开展了广泛的社会合作。他们在整合社会资源、利用先进技术、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走在前列。不久前,我们举办了“紫禁城建成 600 年暨中国明清史国际学术论坛”。这是故宫博物院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学术盛事,汇集了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的思想智慧和研究成果。在“和平故宫博物院、学术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博物院和活力故宫博物院”的职业发展体系建设中,以平安故宫博物院为基础,以学术故宫为核心,数字故宫博物院为依托,以活力故宫为依托。“四大紫禁城”的建设,不仅有赖于故宫人民,更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




如今,在博物馆打拳已经成为时尚。我们高兴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我们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打卡”到接近这些文化遗产。我们要感受文化遗产之美,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体会创造这些文物的智慧。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从古老的遗产中汲取文化力量,获得精神慰藉,激发创作灵感。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挖掘、研究和再创造,为社会提供文化滋养,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环球经济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