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后"冲击:中国与拉美文学的平静与共时对话

2020-10-19 15:36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5314

1950年1月,智利诗人聂鲁达的诗集"使伐木工人苏醒"的中文译本出版,这是中国出版的第一本拉丁美洲文学专著。据作者统计,截至2019年12月,共有1015部拉美文学作品进入海洋,陆续抵达中国世界。70多年来,中国读者阅读这些作品是为了想象拉丁美洲,并在文坛上接近拉丁美洲的现实。不难发现,译者、编辑、出版社不是唯一一个书写拉美文学汉译史的译者、编辑或出版商,翻译、介绍和传播的伟大时代也是其重要的作家之一。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拉丁美洲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引进和传播离不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史、对外关系史和中拉关系史的历史框架,考虑到上述因素,并考虑到时间的相对平衡性,我们把1949年以来的拉美文学翻译史划分为三个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至1999年和21世纪。

1603093085533719.png

文化外交:对第三世界的同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为外国文学的翻译和引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新共和正面临着国内外复杂的政治形势,文学翻译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据统计,从1949年到1978年,中国共出版了85部拉丁美洲文学作品,其中绝大多数是1966年以前出版的。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拉美文学的汉译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首先,文学已成为中国与拉美民间外交的载体。此时,拉美文学的翻译和引进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当时,它主张积极稳妥地发展中拉民间外交,以促进官方关系的建立。当时文学领域的传播成为中拉民间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在铺平道路和架起桥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位访问中国的拉美著名作家是聂鲁达。1951年9月,聂鲁达从苏联赴中国,授予宋庆龄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1953年以前,中国出版的拉美文学书籍只有三种,全部出自聂鲁达之手。可以说聂鲁达是当时拉美文学的代言人,但其影响不仅限于文学领域,而是具有中拉交流使者的作用。聂鲁达因此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拉友谊之春的第一燕"。此后,50多位拉美作家陆续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由于当时"广交朋友"的推动,译著并不局限于拉美少数文学强国,而是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广泛发行。纵观中国译介拉美文学7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的国别分布最为广泛,达18个国家之多。"。


第二,这一时期中国翻译作品的作者基本上都是左翼作家。他们中有许多人曾因"加强国际和平"而获得斯大林国际奖,如智利诗人聂鲁达,巴西作家大和,古巴诗人季连,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阿根廷作家瓦莱拉等。这些作家中不乏文学,而且普遍了解中国,认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聂鲁达和大和是这一时期用中文翻译作品最多的拉美作家。前者的诗集《使伐木工人醒来》等。后者的长篇小说《饥饿之路》《茫茫大地》多次再版,受到中国读者的广泛欢迎,两人的作品总数占这一时期作品总数的16%。古巴是中文译著最多的拉美国家,约占总数的19%。"。


此外,西班牙语专业和葡萄牙语专业分别创建于1952年和1960年。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拉丁美洲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从俄文和英文翻译出来的,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许多语言和文化信息的丧失。此外,由于时代的限制,翻译中也存在一些误译和遗漏。在中国读者和原文之间,比如厚厚的泡沫玻璃,只能用模糊的图像来描述拉丁美洲。即使如此,读者仍然可以被层层缠绕的文本击中,感受到中间的热。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环球经济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